找到相关内容31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六度的修习及其现实意义

    业,死后必堕恶趣,若生人间,得贫穷下贱报。  2、不持戒之过  若人不持戒,则三业不清净,增长烦恼。破戒之人,现世名声不好,未来恶果亦是无穷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说:  “犯戒有五衰:一者不遂,二者...有漏也。(10)不乏信,谓修菩萨行者,持守戒律,于诸佛法具正信心,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。  3、忍辱之益  《月灯三昧经》说:行持忍辱有十种利益:  (1)火不能烧,谓修菩萨行者,但为利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747061.html
  • 学佛杂感

    搞名闻利养,那就是大家所说的附佛外道。可知云云众生认为神通有什么好处?看看他们怎么拜拜就知道,他们不会认为你有德行而成就,只想要你帮他们利,顺便捉妖驱魔,在他们心里不认为他们应该要反省因果,只想...研究好吗?不是的,因为现在大家认为学佛很简单,念经念佛念咒往生就这样子,而研究佛学就应该这样,超出这个范围就不算学佛,是不是?举一个例子,出家众能够使用的律仪,在家众就可以做吗?这是很严肃的事情,如果...

    赖静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1250895.html
  • 道必先务本——对阿含圣典地位与价值的重新思考

    圣典对于财富的积累,比喻如同蜜蜂采花制蜜,尽量储蓄。个人所得之分配常作四等分。如《中阿含经》卷十三:“彼如是,犹如蜂采花。后财物已,分别作四分:一份作饮食,一份作田业,一份举藏置,急时赴所须,...  道必先务本——对阿含圣典地位与价值的重新思考   编辑:向 明   内容提要:本文针对阿含圣典在中国长久遭到漠视的现实,追溯和纵观阿含圣典的历史发展,不为旧有的时蔽所拘,反省现代人类社会的...

    向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1451430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对生产态度的转变

    或估货,与商人争利。”[33]这表明,晋唐时期,僧人的农耕生活在佛教界已经非常流行,但是引起了世俗的非难。  由此可见,晋唐时期,寺院在生产劳作方面采取僧人自耕与请佃客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,而佃客在...  师凡作务,执劳必先于众,众皆不忍,密收作具而请息之。师云:“吾无德,争合劳于人?”师既遍作具不获,而亦忘食,故有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之言流播寰宇矣。[41]  由此,作为百丈山怀海禅师的典故,...

    圣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5255174.html
  • 九华山人文资源一览表

    祈求保佑,并在心中默默承诺,一旦实现某个愿望将加倍报答,俗称“许愿”。 * 许愿者有多种心理,如求婚、子、、求名、寿等。所求如愿,香客则须择日到先期朝拜的寺庙兑现自己的承诺,俗称“还愿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2759726.html
  • 菩萨摩诃萨欲到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

    ,若比丘不能坐禅,不能诵经,教化劝导修立福德;或有比丘能坐禅、诵经,见诸比丘衣食乏少,力能所致,亦行劝导。及诸菩萨怜憨众生故,以福德因缘劝化之,又出家人,应自,于戒有失,是故劝导以为因缘。  ...空不可得,何况诸结使?菩萨入法性中故,不证实际,是故能净报施福。复次,菩萨功德广大,从发心已来,欲代一一众生受一切苦,欲以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,然后当自佛道。但是事不可得故,而自成佛,度一切众生。又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2967258.html
  • 佛制比丘六物图

    下故或下着故)。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(入聚随众则不得着)。若从相者。即五条。七条。九条。乃至二十五条等。义翻多别且提一二   三明   分二。初明求乞离过。由是法衣。体须清净。西梵高僧。多舍粪...佛法东传。六七百年。南北律师。曾无此意。安用杀生之。而为慈悲之服。广如章服仪明之。义净寄归传。辄责为非。盖大慈深行。非彼所知。固其宜矣。次简非法。然其衣体。须厚密。离诸华绮。律云。若细薄生疏(...

    元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069591.html
  • 释门章服仪

    知道在清心。不虚设也。是知。之时。如法受畜。不陷刑科。内不愧于戒神。外无惭于负俗可也。焉得崎岖世路。婆娑恒习。恶丧命耶。生则为佛之贼。死则为鬼之囚。剃染依佛为师。师教拒而不用。自陈损力。谓三途...。长劫之所未窥。灵胤昭彰。含识于斯攸仰。是知。鹿园创启。鹤树终期。开萌济世之模。昌示容光之迹。剃染之异。变俗习之生常。量据之仪。必幽于正捡。且四含八藏。难用备寻。一袭三衣。何容昏晓。既是释门常务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169604.html
  • 贵州佛道儒巫混杂的宗教文化现象因果论

    哲理的悟解,而是关心来世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。许多人烧香拜佛,集资塑像,举行斋会,写诵佛经,或是子、官、祈福禳灾,希望菩萨保佑他们祓除现世的痛苦;或是积累功德,修补寺院,为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购买...引清人赵明枝《虎头山培修观音殿序》言之甚明:“盖自正道不明,而始借神道以设教,不奇不足以动人信。若并此类而废之,则愚俗益无忌惮也。呜呼!第当人之为此者,所以福也;诚知福自己之道,大则忠、孝、友、恭...

    王路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5569989.html
  • 如何持不偷盗戒

    者破善相;六者得罪于官;七者财物没入;八者种贫穷业因缘;九者死入地狱;十者若出为人勤苦,五家所共,若王、若贼、若火、若水、若不爱子用,乃至藏埋亦失。”在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亦载有十种恶报:一、久结宿怨,二...者不财宝自然速得;九者得不散;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。诸仁者!是名休息偷盗得十种功德。” 《十善业道经》列举了不偷盗的十项可保信法: “一、资财盈积,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;二、多人爱念;三、人...

    愚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470748.html